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苏洵简介50字【100句文案】

一、苏洵简介

1、本期介绍:苏洵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因为散文出众而位列“唐宋八大家”,而且还培养了苏轼、苏辙两个杰出的儿子。苏洵的成名之路与众不同,他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那他为什么那么晚才开始读书,他又是如何培养苏轼和苏辙兄弟的呢。

2、所谓养之之道,何也?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何谓饶之以财?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禄,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禄已足以代其耕矣。由此等而上之,每有加焉,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犹以为未也,又推其禄以及其子孙,谓之世禄。使其生也,既于父子、兄弟、妻子之养,婚姻、朋友之接,皆无憾矣;其死也,又于子孙无不足之忧焉。何谓约之以礼?人情足于财而无礼以节之,则又放僻邪侈,无所不至。(见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3、“士生于世,治气养心,无恶于身。推是以施之人,不为苟生也。不幸不用,犹当以其所知,着之翰墨,使人有闻焉。”(苏洵《名二子说》)

4、本文来源于:古诗文赏析gswsx.cn

5、唐宋八大家中,苏洵是特别的存在。

6、然后,苏序胆子很大。当时四川比较迷信,经常忽然就冒出个什么神怪来,老百姓就要给他们修庙供奉。苏序经常趁着酒劲带村仆去庙里砸神像,砸到小神靠托梦找他求情,恳请留点香火。

7、首先,苏序有商业头脑。他在乡下郊居时,田不多,全种稻谷。苏序拿米换稻,储藏起来,有三四千石之多。之后灾年,苏序就拿出自己的储藏,先给族人,然后给妻子娘家人,再给佃户和穷人,使他们都安全度过凶岁。

8、苏洵的抒情性散文不多,但也有可圈可点的篇章。

9、二哥让他写一些文章来赞美名山大川,他却发现自己虽游历过不少地方,等到真正要下笔时,却是腹中空空,无法把眼前的壮丽美景化成笔下万言。

10、有趣的父亲通常乐观豁达,他既是孩子的玩伴,也是孩子的密友,他带着孩子探索未知,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

11、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1039~1112)。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1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安石

13、利之所在,天下趋之。

14、苏洵一边用心读书,一边亲自当老师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放浪不羁又能真抓实干的爷爷,有一个游历丰富又决心苦读的父亲,难怪苏轼、苏辙都能一鸣惊人,誉满天下。

15、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苏洵、苏轼、苏辙

16、明代初期,学者朱右编辑了一部《八先生文集》,收录了唐、宋两代最优秀的八位散文大家的作品。唐代有韩愈、柳宗元,宋代有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和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所谓“唐宋散文八大家”的说法,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17、⑦郭汾阳见卢杞:郭汾阳,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唐肃宗时,因平定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升中书令,后又进封汾阳郡王,故称之为郭汾阳。唐德宗即位,尊为尚父。《新唐书·卢杞传》:“初,尚父郭子仪病甚,百官造省xǐng,不屏bǐng姬侍。及杞至,则屏之,隐几而待。家人怪问其故。子仪曰:‘彼外陋内险,左右见必笑,使后得权,吾族无类矣!’”

18、《三字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在宋朝,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发达和完善,而苏洵居然能玩到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自己成名的同时还能顺手教育出苏轼、苏辙这样同样有才学的儿子来,其家学渊源必然异于常人。让我们先来看看苏东坡的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吧。

19、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太常因革礼》编撰完成。苏洵所著《易传》尚未完成即病重,命子苏轼述其志写完《易传》。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师,时年58岁。六月具官船载洵由苏轼苏辙扶护出都城,苏轼妻王弗灵柩亦随载而行,自汴入淮溯江而上抵江陵,十二月入峡延水路于第二年四月护丧还家,十月二子尊父命于其母合葬。

20、还有,苏序做事很靠谱。二十二岁时,李顺造反,围攻眉州,苏序拿着武器天天在城头打仗。正好这时,苏序的父亲病逝,族人们都非常悲观,只有苏序临危不乱,该办丧事办丧事,该守城守城。

二、苏洵简介50字

1、苏洵,字明允,字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与二子苏轼、苏辙三人均以文学著称于世,并称“三苏”,三人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2、“读书务知大义,为诗务达其志而已,诗多至千余首。”(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

3、作为当地名门,苏洵的父亲苏序常鼓励孩子读书。但奇怪的是,他对大儿子和二儿子管教甚严,对于小儿子苏洵却是“纵而不问”。

4、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1039~1112)。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5、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6、⒀眩:通“炫”,迷惑,炫耀。

7、《辨奸论》提出的“见微知著”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轻视小事情,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积累而成的。“防微杜渐”早就是古人奉为圭臬的名言。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见微知著,可为千古观人之法。”

8、字介甫,号半山,汉族,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出生于临川军之新淦县,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9、“豁达的人生观,率真无伪的态度,加上炉火纯青的技巧,再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幽默。”

10、山,吃野菜,饿死在山里。古人奉之为高尚守节的典范。

11、曾巩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元丰四年,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12、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和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名,世称“三苏”。嘉祐年间,他和苏拭、苏辙同入京都,他所作《几策》、《权书》、《衡论》等22篇文章受到欧阳修的推誉,由此文名大著,学者争相仿学。苏询的著作以史论和政论为主,如《六国论》、《审敌》、《广土》、《田制》等文,或借古喻今,批评北宋王朝对契丹、西夏屈节供奉的不当,主张抵抗契丹的攻掠;或反对大地主大贵族的土地兼并和政治特权。语言平实明畅,笔力雄健。有《嘉祐集》。

13、“斧声烛影”之后,赵匡胤的弟弟即位,之后宋太宗赵光义发动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从此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在军事上一直采取守势。更加让文人们不能容忍的是,每年宋朝还要给辽国很多钱和好东西,称为“岁币”,另外还要“赏赐”西夏国很多财务。这些打着和平旗号的贿赂,助长了辽和西夏的嚣张气焰。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苏洵写了《六国论》,开篇明义:六国的灭亡,就是因为他们想靠贿赂秦国来换取和平。

14、在这八大家中,只有苏洵官职最小,文章最少。但因苏洵的散文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能够跻身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就毋庸置疑了。

15、⒅夷齐:伯夷、叔齐,商朝人,两兄弟,互相让帝位,后周灭商,两人耻食周粟,隐居首阳

16、苏洵喜欢谈兵,这与当时宋同辽和西夏的久战无功有着密切关系。作为文人,苏洵的喜谈兵,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就像南宋诗人陆游好谈兵一样。宋仁宗时,为平息与辽国的战事,朝廷每年要拿出二十万两银子、三十万匹绢丝供于辽,使国家蒙受耻辱,百姓不堪重负。

17、其实,苏轼和苏辙并不是从小就愿意苦读诗书的人,他们也很顽皮,静不下心听从父母的殷殷教诲。

18、黄”。晋惠帝时居宰辅之位,周旋诸王之间,唯求自全之计。东海王司马越死,众推其为元帅,全军为石勒所破,被杀。

19、反复落榜之后,他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不考了!

20、兄弟二人日后的遭遇真真切切地印证了这两个名字的寓意:

三、苏洵简介资料

1、苏洵的父亲名为苏序,为人非常可爱。

2、⒄孔、老:孔子和老子。

3、接着苏洵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苏洵指出:秦国由于接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秦国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国由于送贿赂而丧失的土地,比它们打败仗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那末,秦国所最欢迎而对其他国家所最不利的,当然就不在于作战了。这里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是侧重照应开头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战不善”,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4、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传世。

5、今有人⒃,口诵孔老之言⒄,身履夷齐之行⒅,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⒆;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6、从27岁到37岁,苏洵至少参加了四次科举考试,但皆不中。反倒是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都如同考神附体,全都轻轻松松登了科。

7、学霸少年得志,缘何落得独钓寒江雪——唐宋八大家•柳宗元

8、苏洵教子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在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并没有用棍棒恐吓之类简单强制的教育方法,而是巧妙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终于获得成功。

9、有位哲人曾说,有趣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人生不如意者常八重要的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10、“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有这份开阔明朗,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

11、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12、在“三苏”中“大苏”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最为后世所熟知,“小苏”苏辙官做得最大、成就斐然,而他们的父亲“老苏”在名气上则稍显逊色。但苏洵在文学发展史上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创作的《六国论》的等名篇传之后世、谓为经典。那么苏洵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又是如何培养出了两位杰出的儿子呢?

13、 一时间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的文章,苏洵也因此而声名大噪。嘉佑三年(1058年),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佯装生病,不肯应诏。后来苏洵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卒后追赠光禄寺丞。

14、主动关上科举大门的苏洵是乐天豁达的,他相信自己能够杀出一条新路,实现人生的逆袭翻盘。

15、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朝代,为什么要记录自己的历史?就是为了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以利自己今天和未来的发展。司马迁曾说过,撰写历史是为了“述往事,思来者”。苏洵在《史论》开篇就提出:“史何为而作乎?其有忧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要记录历史呢?是因为我们心有忧虑。换句话说,就是史学家要有忧患意识,撰写历史要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因此,苏洵《史论》中有一个核心观点,即史是“一代之实录”,祖宗前人的事,无论善恶,都应该详细记录其曲折过程,绝不能只是一味歌功颂德,而掩饰其罪恶与过失。只有这样,后人才能知其哪些可继承弘扬,哪些绝不可盲目效法。

16、有功而赏,有罪而罚。

17、即便将来遭遇不幸,孩子也能心怀美好,旷达以对。

18、别人都是打小便苦读诗书,他是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其他七位至少都有进士功名,都曾在朝做高官,他两样都不占。

19、知子莫若父,什么叫知子?把对儿子的了解,以及对于未来的期待,都凝聚在这个名字上。哪儿还有比这更绝佳的起名字的一种思路呢?不用翻《辞海》,你只要知道你想让自己的儿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现在是什么样的人?你自然就会给他起一个合适的名字。这是头一件事情说的,他起名字。

20、⒁德宗:即李适(kuò),唐代皇帝,代宗子。

四、诗人苏洵简介

1、苏轼才华横溢、旷达不羁,却招人嫉恨,屡次被贬;苏辙为人平和,才华虽比不上哥哥,却安然度过了祸患,在显达和庸碌之间取得了完美平衡。

2、 苏洵的诗作也不多见,他擅长写五言古诗,诗风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评他的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他的《欧阳 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 二首》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然而从总体上看,苏洵的诗歌成就不及散文。

3、历史上记载王安石不讲吃、不讲穿、不洗头、不洗澡,甚至跟皇帝见面时,胡子里还会爬出虱子,邋遢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勤奋好学,才华横溢,而且拥有极好的道德名声。因此在很多人眼里,不修边幅不仅不是王安石的缺点,反而是应该大肆宣扬的美德,你看,他为了学习和工作,已经进入了完全忘我的境界,难道不是大家学习的楷模吗?

4、“惟我与兄,出处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苏辙《再祭亡兄端明文》)

5、苏洵出生于四川眉山,自小就比同龄人聪慧。七八岁时他开始学习断句、作诗文,但他偏偏志不在此。

6、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每次佳节均在愁里度过。曾有的雄心壮志也只有在醉时才略有显露。冒雨晚归而感寒意,难以入睡。韩琦诗中那种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

7、1056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赶考。年轻的苏轼和苏辙同科应试及第,一门同中两进士,一时间轰动京师。

8、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那些心境静穆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显著的结果。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天要刮风;柱石回潮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爱好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9、苏洵的文章以散文见长,而其中又以论说性散文成就最高,其思想的精髓也蕴涵其中。

10、 传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用功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终于学业大进。学成后的苏洵带领着苏轼、苏辙两兄弟来到汴京,拜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对于苏洵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颇为赞赏,认为他可 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

11、放眼中国历史,没有那一家能像苏家一样,父子三人独霸文坛。无疑三苏是我国文学史上少有的例子。他们完成了宋代文学改革,使宋代文学成为继唐代文学之后的又一个高峰。三苏父子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占据三个席位,父子三人都是文学大家,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三苏父子当年名震京师,宋仁宗曾感叹:天下好学之士多在眉山!并称苏轼兄弟是宰相之才。南宋期间,士人学子中有苏文生,吃菜羹;苏文熟,吃羊肉说。朱德对三苏的评价更为精当: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12、作者提出的“见微知著”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轻视小事情,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积累而成的。“防微杜渐”早就是古人奉为圭臬的名言。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见微知著,可为千古观人之法。”

13、苏洵作诗不多,今存仅五十首。坦率地说,苏洵的诗大多平直一般,缺乏丰富的想象和空灵的意境,遣词造句也少有精粹奇特之处。不过,他擅写五言、七言古诗,状景、记游是他的长处。《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游凌云寺》《答二任》《送蜀僧去尘》《九日和韩公》等,算是苏洵诗中的上乘之作。但总体来讲,苏洵的诗,成就远不及散文。

14、《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把一位“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的官员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文章写得劲悍浑深,很有法度,难怪黄庭坚读后惊呼:又一位司马相如出来了!

15、⑥山巨源见王衍:山巨源,山涛,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喜老、庄学说,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右仆射等职。《晋书·王衍传》、《资治通鉴·晋纪四》所记,王衍神情明秀,少时,山涛见之,嗟叹久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这样)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16、出生地: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

17、⑧王衍:字夷甫,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以谈老、庄为事,义理若有不安,随即更改,世号“口中雌

18、⑩惠帝:著名白痴皇帝司马衷,某年全国闹饥荒,官员上报灾情,称百姓“无粟米充饥”,饿死无数。他出千古经典语录:“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19、撰稿|罗一辉播讲|夏青

20、苏洵母亲去世那年发生的事,直接触动他二十七开始发愤。

五、苏洵简介视频

1、我们也应该看到,作者在批评“有的人”时,把生活习惯(如不修边幅)也作为攻击的口实,这就未免失之偏颇了。但是,这点微疵并不足以影响本文的成就。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古文观止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2、在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的苏洵著作,原版本大都散佚,今存的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嘉祐集》《15卷、《四部丛刊》影宋钞本。

3、⑿卢杞:唐滑州人,字子良。貌陋,好口辩。德宗时为宰相,专权自恣,搜刮无度,怨声满天下。

4、出生日期:1009年5月22日

5、三苏父子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传唱古今。三苏在文学上的造诣,既同出一源又各有千秋,人们常说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三苏父子光明磊落,关心国家命运,为官清廉,同情民间疾苦,为贫苦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今天的眉山人以三苏为荣,人人交口称赞。并在眉山建有三苏祠。三苏祠位于眉山城西南隅纱毅行,始建于元代延祜三年(1316年)以前。明代洪武年间增修扩建,嘉靖九年(1530年),眉州太守莫钝对其大维修,并臵祀田,明末毁于兵火。由于受他们人格魅力的影响,在今天的眉山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气,民风淳朴。

6、嘉祐(1056年9月—1063年)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一共八年。苏洵有同名著作《嘉祐集》。

7、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8、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9、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⑥:“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⑦:“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⑧,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⑨,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⑩,仅得中主⑾,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⑿,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⒀,非德宗之鄙暗⒁,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⒂。

10、因此,我们称苏洵为“布衣名儒”,应是名副其实的。

11、严肃的父亲固然让孩子望而生畏,但有趣的父亲更能让孩子轻松愉悦,这样的陪伴才能给孩子打上乐观健康的人生底色。

12、儒者言兵 江湖议政 另眼读经 忧患论史 妙喻说文 布衣寒士跻身名儒大家之列 笑傲千古的杰作是生养了两个天才儿子

13、这还有第二个实际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其实是跟苏序的个性有关。你想,这什么爸爸有什么儿子。苏序这个人个性极为不同寻常,他不爱读书、乐善好施。曾巩后来在给苏序写的墓志铭里边有这么一句话:

14、总之,读苏洵的散文,有一种俯瞰古今的壮阔之美,有一种丰俭适度的自然之美,有一种刚柔相济的谐和之美,有一种对立统一的平衡之美。

15、出于孩童天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便趁父亲不在时,偷偷把书找出来并仔细阅读。由此,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成一代大家。

16、苏洵好像没有填过词,一首也没见过,这似乎与他不喜欢声律之学有关。不过,苏洵却喜欢音乐,擅长弹古琴,这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17、宋王朝的软弱无能和苟且偷安,一直是苏洵以及一大批北宋知识分子心中的痛。

18、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了格局,而格局又往往决定着人生结局。

19、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20、⒃今有人:影射王安石。

上一篇上一篇:你是人间四月天运用了哪些意象【100句文案】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