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文言文翻译
1、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2、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
3、例:“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4、翻译: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5、怀念着宫门而不能看见,在什么年月(才能)(像贾谊)到宣室侍奉君主(一样回朝为官)?
6、翻译: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7、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啊。
8、(5)文言文中,用于修饰动词的数词,常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常常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如:
9、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0、译: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欢游览的人到的地方,还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11、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1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3、将“秦”、“汉”两个作主语的朝代名词放到一起。
14、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15、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珠宝、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优秀的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
16、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17、宗悫(què)乘风破浪
18、(“以为”,把它作为;“行李”,往来官员;“乏困”,缺乏的东西;补充省略主语“您”)
19、“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时把“利”放到中心词“爪牙”的前面。
20、翻译: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
二、高中文言文翻译题
1、(“笃”,病重;“告诉”,申诉;“不许”,被动句,不被准许)
2、两例,“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庙堂”本指“庙宇”,这里比喻“朝廷”,应该替换。
3、“十一”是分数,“十分之一”。
4、表修饰。“而”在文言文中,是否表修饰,关键看它的前面是句子的什么成分,凡是状语的,“而”起连接状语的作用,属于表修饰。状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形容词作状语,比较简单,容易分辨。如“怏怏而返”。另一种情况是介宾结构状语,表示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条件等。例如“逆水而行”。“逆水”是一个介宾结构,是怎么“行”的状语。东面而诉于齐:“东面”,“面东”的倒装,即向着东面,面东而诉,与逆水而行结构相同;“诉于齐”,也是倒装,向齐国诉求。“于齐”也是介宾结构,“诉”的状语,这里介宾结构后置。这个句子中有两个状语:向东面;向齐国。前一个是“向哪里”?后一个是“向谁”?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
6、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7、(省略主语“你”;“空自苦亡人之地”,“空”,白白地,“苦”后省略介词“于”,“亡”通“无”,状语后置,白白地在这荒芜人烟的地方受苦;“安”,哪里;“见”通“现”)
8、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罐。
9、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
10、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11、翻译:唐英公李绩,身为仆射,他的姐姐病了,他还亲自为她烧火煮粥,以致火苗烧了他的胡须。姐姐劝他说:“你的妾那么多,你自己为何要这样辛苦?”李回答说:“难道真的是没有人吗?我是想姐姐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即使想长久地为姐姐烧火煮粥,又怎么可能呢?”
12、翻译: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说我将驱赶那一匹呢?”耕柱子答道:“当然驱赶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用来鞭责。”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值得鞭责的。”
13、“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即“具体而微之雁荡”。翻译时把定语“具体而微”放到中心词“雁荡山”的前面。
14、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即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15、文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而全民使用白话自“五四”诞生至今不过百年。白话还没有创造出自己“辉煌”、“丰厚”的历史“积淀”,白话基本源自文言,当今白话的基本语汇几乎依附于、脱胎于文言,白话的辞章文法也并没有超脱文言。
16、翻译:齐桓公召见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没被允许见面。跟随的人说:“有万量马车的国君,召见平民百姓,一天去三次都没被允许见面,也该停止了。”齐桓公说:“不是这样的。读书人轻视有权有钱的人,所以一定轻视他的国君;他的国君(如果)轻视其他国君,也轻视他的城民。即使稷轻视有权有钱的人,我又怎么敢轻视其他国君呢?”去了五次之后,终于允许见面。天下人知道后,都说:“桓公尚且放下架子对待平民百姓,何况我们这些国君呢?”于是一同前往朝拜齐桓公,没有不前往的。
17、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18、乃⑴副词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才,就”使烛之武、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劝学》⑵代词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它”焉⑴兼词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然后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⑵代词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⑶句末语气词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⑷形容词词尾盘盘焉《阿房宫赋》
19、(“以”,凭借……的身份;“使持节”,省略“使”宾语“他”;“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
20、翻译: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三、高中文言文翻译常识
1、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崤之战》)
2、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料定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蔺相如料定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
3、例4:“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4、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
5、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6、(李蟠)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过,(他)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了《师说》赠送给他。
7、(“就”,接近;“砺”,磨刀石;“参省乎己”,状语后置,对自己检查反省;“知”,通“智”)
8、“光武、邓禹”等为人名,“河内”为地名,应该保留。
9、翻译:郑玄想注《春秋传》,还没有完成。这时有事到外地去,,与服子慎(虔)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互不认识。服虔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注这部书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虔的见解多数和自己相同。于是走到车边,对服虔说:“我早就想注《春秋传》,目前还没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相同。现在,我应该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这就是服氏《春秋注》。
10、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物时刻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而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1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必修三《过秦论》)
12、文章的句读不明,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我没能看出那种人(是否)明白(道理)。
13、意思是不受制于从师的时俗限制。出自唐·韩愈《师说》。
14、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1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17、翻译: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闹市处,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18、翻译:濮州的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而被解除职任,自己说曾经在唐太宗作秦王是在他手下工作。皇上可怜他,想让他重新归来担任(职务)。魏徽规劝说:“秦王身边宫内宫外的故人很多,恐怕人人都依赖亲情私交,足以使善良的人害怕。”皇上开心的接纳了他,对相寿说:“我今天总秦王,是一府的王,现在居于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国家的主人,不能够独自偏私故人,魏徽等大臣所坚持的是对的,我怎敢违背!”皇上赐他帛之后打发他走,相寿流着眼泪而去。
19、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20、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四、高中文言文翻译句子
1、或王命急宣或:有时卒不去,故及于难及:遭到匪来贸丝,来即我媒匪:不是即:就是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断断续续冀君实或见恕也实:实际上或:连词,无意义主人不问,客不能举举:发问不假思索假:加以绝知此事要躬行绝:才举疾首蹙而相告曰举:都有教无类教:教育类:类别,等级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必修二《兰亭集序》)
3、云舒写初中文言文40讲
4、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呢?
5、今天王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让你轻松克服古文翻译。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7、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8、并根据历年考试,对常考必会的100篇古文节选进行了翻译整理,是一本作为日常古文翻译学习中不可多得的资料
9、翻译: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白发老人。那么凭借老人的智慧,凭着年轻的人的决策,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达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10、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必修三《过秦论》)
1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必修三《劝学》)
1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向东边使郑国成为疆界,又想扩张他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13、(“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什么满足;“封”,使动“使…成为边界”;“阙”,侵损;“焉”,兼词,从哪里)
14、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15、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16、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7、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18、均是适合小高和初中孩子
19、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20、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必修五《陈情表》)
五、高中文言文翻译题目及答案
1、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既望”是古代时间称谓,大月为小月为十五。这里七月为大月,故应译为现代的说法“十六”。
4、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译: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6、事如此,此比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必修四《苏武传》)
7、古汉语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例中“尔是过”即“过尔”,翻译时将“尔”放到“过”的后面,“是”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8、用google去查啊。比百度好。摘录原文的一个短句,再给一两个你知道译文里一定会有的词,比如“你”,“的”……然后碰运气。不过从学习的角度说,查字典虽然麻烦,但却是提高文言文不能缺少的步骤。还是早日到达不需要用词典的地步一了百了。
9、译: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10、翻译:吕蒙正先生不喜欢记着别人对他的犯下的错。当初刚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上朝时,有一个朝廷官员在帘内指着他说:“这样的粗陋之人也能够参与朝政吗?”蒙正假装没有听到走了过去。他的同事很愤怒,让人询问那位官员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朝事结束后,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愤愤不平,后悔没有追问到底。蒙正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终身不能再忘了他,还不如不知道。没有查询他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气量。
11、“拜君赐”如果直译的话,就是“拜领你的恩赐”,根本就不能反映说话者的意思。实际上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挑战,意思是要来回报,而回报的方式是报仇。
12、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告辞干什么呢?
13、原文:亚父者,范增也。译文: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原文:言之,貌若甚戚者。译文: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
14、A4护眼道林纸道林印刷版
15、(“帝阍”,皇帝的宫门;“奉宣室以何年”,以:在,状语后置,在何年奉召去宣室)
16、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7、张溥与“七录斋”
18、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9、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20、本来就比不上他啊,那我将要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