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穿井得一人拼音版【100句文案】

一、穿井得一人

1、(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2、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3、穿井得一人出自于《吕氏春秋》,谈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

4、师:好,那我们用第一人称再讲故事好不好?(生茫然)这一大组,你们是“丁氏”,讲故事的时候用“我”(丁氏);这一大组是“国人”;这一大组是“宋君”。准备下。

5、求闻:听取传闻。

6、介词,“被”/闻之于宋君

7、生:我翻译第一句: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着这件事情,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8、原文:《穿井得一人》(作者)吕不韦(朝代)春秋

9、使:名词,指使,使唤。

10、③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11、D.而谗言先(至)/后狼止面前狼又(至)

12、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13、师:还有两个句子,你们翻译给自己听。然后我请你们汇报。(屏显)

14、师:通俗易懂,往往就不深刻了;深刻了,往往就不通俗易懂。

15、师:你们看,同样一则寓言,就有多种寓意,且角度是不同的。有的基于丁氏的角度,“说话要完整,防止出现歧义”。有的基于——

16、师:是的,“道理”呢?

17、《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 ,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18、原文: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

19、师:那你先“悟”一下。

20、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二、穿井得一人拼音版

1、同样是传言,《楚人求山鸡》中的楚王是怎样做的呢?面对一只传说中未曾见面而死去的“凤凰”,楚王不但没有亲自去一探究竟,反而给予当事人以重赏,留下了千古笑柄。

2、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3、B.王(信)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师:也可以从丁氏的角度说,说话严谨很重要。继续。

5、(1)溉汲:浇灌,从井里打水(取水)。汲,从井里取水。

6、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7、介词,“从”/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8、《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9、使……听见/闻之于宋君

10、②宋君是一个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开明正直的君主。

11、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12、闻而传之者:没有调查清楚就凭主观想象传播假消息。

13、古代商圣:范蠡、子贡、吕不韦、白圭

14、及:等到。穿:开凿,挖。

15、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之《慎行论•察传》。

16、分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7、师:还有谁能悟出新的寓意?

18、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19、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以讹传讹,造成视听混乱.不要盲从,人云亦云,要调查研究;凡事要动脑筋想一想,多加分析,以辨真伪.

20、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积极进取、词不达意的人。

三、穿井得一人翻译

1、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闻,听到;听说,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2、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过节一样。当丁氏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

3、师:假托的。还有什么特点?

4、地点:西安长安区兴国中学

5、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6、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7、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8、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王益民语文工作室”主持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湖南理工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国培班”导师。出版专著七部(含散文集、诗集各一部),发表文章300余篇,多家杂志封面人物。近年专致课堂改革和课程开发,《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京江晚报》等媒体作过专题报道。

9、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10、(7)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闻,使……听到。

11、这是一种开井法,原文是:凡井于来龙生气旺方开之,则人聪明长寿,若在来龙绝气方开之。夭而愚顽。水倒左,则生气在左;水倒右,则生气在右。若水倒左,左边无水,则气又在上手矣。子上穿井出颠人,丑上兄弟不相亲。寅卯辰已多不吉,不利午戌地求津。大凶未亥方开井,申酉先凶后吉论。惟有乾宫应坏腿,甲戌壬丙透泉宫。穿井不宜在兑方,兑为少女,水主淫,宜动不宜静。

12、▼点击小喇叭,开始收听吧!

13、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14、代词,这件事/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15、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16、生:因言获罪,只能说明君王无情。

17、第这是以寓言的方法学寓言。王荣生老师说过“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教学内容的确定取决于文本的文体特征。现在很多老师的阅读教学是不管文本体式特征的,统一“整体感知”“重点段落分析”“主题把握”“词语揣摩”。正因为如此,《背影》被误读为写“父爱”,几十年如此,殊不知散文有“自叙传色彩”,《背影》其实是作者自己的情感的抒发,而不是写父亲对于儿子的爱。我们读《皇帝的新装》忘记了童话的普遍意义,只认为是讽刺皇帝和大臣的虚伪,当安徒生犀利的笔锋指向那个现尽洋相、丢尽脸面的皇帝时,无一例外同时也对准了那群谙于世故、泯灭真诚的人们,只是又对他们进行了艺术的区分。

18、师: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会翻译了吗?(生不确定)你们这样,把翻译讲给你的同桌听,王老师左手边讲给右手边听。书上有一些注释,王老师又补充了一点。翻译有困难可以看看屏幕的提示。(屏显)

19、班级:西安长安区兴国中学七(4)班部分同学

20、师:好一些了。我们换一位同学继续读好吗?

四、穿井得一人翻译及原文

1、道:说,谈论。如“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2、之代词,这件事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宋:宋国,起始于西周的诸侯国。宋国总体来说是一个小国,但是一直延续了800多年,直到战国末期才灭国。

4、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5、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国国君听说了。之,代词,这里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行为者。

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黑的词语。

7、生:挖井如同得到了一个人力。

8、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9、闻而传之者:听说这件事并流传这件事的人。者,……的人。

10、生:“及其/家穿井”应该读为“及/其家穿井”。

11、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12、传播这件事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13、生: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

14、此女生下儿子名政(即秦始皇嬴政),吕不韦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权倾天下。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15、到了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

16、7年级上册第125页(第22课)

17、C.国人道之D.问之于丁氏

18、师:甚至鬼鬼祟祟地说,你再试一下这种风格。

19、从这则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0、此文出自春秋时代吕不韦所写的《吕氏春秋》。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五、穿井得一人得到的启示

1、师:也就是拟人啰。好了,寓言一共有三个特点。

2、《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3、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就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4、生:我是从丁氏的角度编的。他挖好井后,为了防止别人到他家打水,整天闭门不出。邻居十分奇怪,于是有了各种猜测,最多的一种是他挖井挖出了一箱金子。这事传到了土匪的耳朵里,土匪趁着夜色摸到丁氏家里,结果……

5、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浇田,经常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挖水井得到一个人。”有听闻了这件事的人就转述说:“丁氏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6、春秋时代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

7、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8、解释加点的词及其家(及:等到)道之(道:谈论)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宋君以为丁氏家真的从井中挖出一人,可以挖出一活人,以为稀奇,如果挖出一死人,这是案件,宋是小国,国君可能过问此事啊!谨供参考!祝您好运!

9、(4)穿:挖掘,开凿。

10、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11、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12、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刻舟求剑”的故事就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13、②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14、文言文,为什么要这样“玩”?

15、编辑|文言文阅读内容团队

16、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7、之: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

18、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9、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20、让阅读成为习惯,让气质拥有芬芳

上一篇上一篇:待丁大不至孟浩然【100句文案】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