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年冬天,在横浜路的景云里11号,《小说月报》的代理主编叶圣陶被一部从法国寄来的中篇小说《灭亡》深深吸引了:小说主人公心怀“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的决心,为“信仰”献身。
2、尽管觉慧的爱情观念已经摆脱了封建阶级的情趣,开始把鸣凤的价值即人的价值放到了中心位置,但他实际上却不可能逾越那一道阶级的鸿沟。
3、这位被力荐的作者正是巴金。
4、年巴金致叶圣陶的信
5、作者通过他的思想发展过程,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共同经历的思想历程。觉慧的思想性格主要包括两方面:
6、今天,我们去找寻一段维系一生的师生情、朋友情。
7、巴金不止一次表达过对叶圣陶的感激与怀念。
8、这样的描写是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当时,觉慧所处的环境仅仅是能够形成具有民主思想的爱情观念的环境,但还不是能够实践这种爱情观念的环境。
9、“三十年前我那本拙劣的小说意外到了您的手里,您过分宽容地看待它,使我能够走上文学的道路。”
10、他憎恨一切违背人道、戕害人性的道德、礼教和习俗,痛苦地感到家是一个狭小的笼,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下决心不去做高老太爷们所期望的绅士,也不愿像大哥觉新那样忍受下去,而自己把幸福拿过来。
11、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革命活动中,编进步刊物,撰写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参加学生的反军阀请愿,反抗高老太爷的旨意,支持和帮助觉民逃婚,反对请神驱鬼的行为,劝说觉新为嫂嫂的生命安全而斗争,最后又毅然从家中出走。
12、觉慧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是高家的第一个掘墓人,是高公馆内部汹涌激流的原动力,在《春》、《秋》中仍然不断地给这个家庭以巨大的影响。
13、叶圣陶扶他们上马,更严格鞭策。成名之后,巴金有一阵常以文字相应酬。《灭亡》出版不久,他又写了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投寄给《小说月报》,结果被退了稿。有人说是被编辑部退稿,叶圣陶说,不对,是被我退稿。说他这篇小说没有像《灭亡》那样有生活体验。
14、你好“
15、人原来是这样健忘的,同样的一个人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变换了两个面目。过后他又想,大概正是因为这样健忘,所以才能够在痛苦中生活下去罢。
16、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觉慧的反抗叛逆思想是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又在社会斗争和家庭斗争中得到了强化。
17、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乐融接受采访
18、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乐融说:”丁玲在1927年把自己的小说稿《梦珂》寄给了《小说月报》,叶圣陶决定马上采用。那时候丁玲的生活非常困难,还在找方向。叶圣陶慧眼识才,一下子把她抓住。“
19、这是著名作家巴金陆续写给叶圣陶的信。尊敬、信赖之情溢于言表。他们这段维持一生的情谊,源于1928年。
20、巴金:沉默容易使人跟朋友疏远。热烈的诉说和自由则使人们互相接近
21、在这方面,巴金的思想显然超过了同时期一般作家的水平。觉慧对旧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终出走,典型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
22、在接受新思想影响的过程中,他还没有来得及完全消除自身所受的封建意识的影响,在思想行为上,有时呈现出相互矛盾的状态,如简单、幼稚、不成熟、容易气馁,自我怀疑,在爱情上有不自觉的封建等级观念等。
23、强烈的对比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的生活,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平。
24、赏析
25、——巴金《家》
26、在觉慧身上还存在着他所出身的那个家庭和阶级的思想印记。觉慧的思想和行为,很多是从资产阶级思潮中来汲取力量的,个人反抗、人权平等、人道主义是他的基本思想,但同时他身上又难免有五四青年的历史局限和弱点。
27、叶圣陶过世后,巴金写道:
28、他对鸣凤的爱情远不及鸣凤对他的爱那么坚定和忠贞,在这个问题上,他一直是犹豫不决的,直到最后在关键时刻忘记了自己先前的承诺,在痛苦之余放弃了鸣凤,支持这种行为的理由,也就是他所找到的借口是:"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是爱情与事业不能两全,实际上,却是他个人的得失观在起作用,是在困难面前放弃了鸣凤,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觉慧思想和行为的矛盾性和软弱性。
29、望采纳
30、行走在历史的点滴中,看今朝华丽转身。文明虹口,美好家园。
31、“今天,他已不在人间了,而我拿笔的机会也已不多,但每一执笔总觉得他在身后看我写些什么,我不敢不认真思考。”
32、高公管着火了,本句说道“天空的火光”可见当时火势之大,也可由此看出财大气粗的高家家底之殷实。本句还说这火光就像是“人的血在燃烧”,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当时包括觉新在内的高家人恐慌的心情,因为血在很多情况下就代表着灾难,他们害怕灾难也就会对像血一样燃烧的火心怀恐惧。同时“就像人的血在燃烧”这句还与前文写到的觉新“他觉得全身的血都凝固了”形成非常鲜明的反差和对比,火势和人的心情都得到了很好的凸显。而后半部分,巴金先生则用他高超的笔法,再次运用拟人,非常生动地写出了养尊处优的高家人在面临灾难时束手无措的绝望心情。文字细腻,感染力也很强。
33、年3月,巴金到北京医院看望叶圣陶
34、小说突出了觉慧热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这是典型的五四时期受新思潮冲击的激进青年的特征,也是这一形象给人以巨大鼓舞的主要原因。
35、刊登于《小说月报》的长篇小说《灭亡》
36、夜来了,本身就是天要黑了,而作者说没有带来了黑暗,可能跟作者的心境有关吧!现在的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也寓意着即使发生了困难,明天的彩虹依然到来!小生不才,一隅之见
37、作家对其形象的塑造是活生生的,富有真实感的,他身上的那些长处和短处都是那个时代的先进青年所特有的,他这个形象表明,只有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逃离家庭、个性解放,仅仅是第一步。
38、其次,摒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和家里的婢女鸣凤相爱,向婢女鸣凤表示纯洁的爱情,体现了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观念和五四时期的彻底的反封建的精神面貌。
39、叶圣陶被巴金尊称为“我一生的责任编辑”,始终以提携新人为己任。丁玲、戴望舒等一批文学大家都在他的扶持下冉冉升起。
40、觉慧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徒",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觉慧从朴素的对劳动者的爱和对封建制度的恨出发,走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最后又走向社会斗争。
41、叶圣陶当即拍板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并评价说:“这篇《灭亡》却是很可使我们注意的”、“将来当更有受到热烈的评赞的机会的。”
42、具体包括三方面:首先,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在洋学堂中,在西式教育和进步报刊、五四思潮的影响下,觉慧在高家最早觉醒过来,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在社会上以反抗旧制度为主要任务,写批判文章,在家庭中,自觉反抗以高老太爷为主的顽固派。
43、人们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里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账。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打开了自己的“灵魂的一隅”,那个隐秘的角落,他们悔恨、悲泣。为了这一天的浪费,为了这一天的损失,为了这一天的痛苦生活。自然,人们中间也有少数得意的人,可是他们已经满意地睡熟了,剩下那些不幸的人、失望的人在不温暖的被窝里悲泣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在白天或黑夜,世界都有两个不同的面目,为着两种不同的人而存在。
44、“我珍惜您的片纸只字,也牢记您的一言一语,这些都是对我的鞭策。”
45、在潜意识中,觉慧并没有打开一个少爷与一个丫头之间天然存在的藩篱,他一方面爱着鸣凤,一方面也爱着琴,遗憾鸣凤为什么不处在琴的地位。
46、如今的景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