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桃花源记原文朗诵【100句文案】

一、桃花源记原文

1、出不复出焉(动词,出去)

2、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E.规计划F.遂于是,就A.shě舍弃shè屋舍B.zhuó衣着zháo着急

5、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孩子。是借代手法。

6、兹来亦是桃花渡,桃花未开杏花暮。杏花也复可怜人,何必桃花问前度。

7、第三部分(④、⑤):渔人再访桃花源“不复得路”和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8、开篇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9、外面的小溪继续流淌在这片宽广平坦的土地上,农田和房屋被“规划”得整整齐齐,田间的小路交错但相通,桑树、竹林、沼泽、鸡鸭鹅、狗狗……原生态自然农家乐的绝佳环境。

10、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11、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12、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文中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的语句是:;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语句是:;描写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是:。

1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

14、作者陶渊明描绘了桃花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6、一路上,阵阵清香。好奇心让他来到了桃花林的尽头,然后,故事要开始了。

17、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18、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9、(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20、包括标点一共395个字。《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二、桃花源记原文朗诵

1、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68)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

3、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邑人()诣太守()垂髫()

6、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8、(课课练)部编版语文七——九年级上下册汇总

9、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10、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1、(29)旷:空阔;宽阔。

12、“我也会成为戏中的主角”

13、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14、“跟着”武陵人的脚步,走完了这一程看似轻描淡写,却刻骨铭心的旅途。

15、联系全文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16、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7、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18、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9、桃源中人看見漁人,於是很驚奇,問漁人從哪裏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裏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裏的人聽說有這樣壹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寫出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從這裏出去過,於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在是什麽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這漁人壹件件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嘆驚訝。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住了幾天,告辭離去。這裏的人告訴他說:“這裏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啊。”

20、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三、桃花源记原文手写图片

1、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2、(2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只。

3、本文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的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4、作者:东晋文学家陶渊明

5、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6、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7、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

8、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9、村人渔人渔人村人渔人村人村人村人村人村人渔人渔人

10、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11、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1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

13、???在评论区里分享吧!

14、南阳刘子骥,高(82)尚士(83)也闻之,欣然(85)规(86)往。未果寻(88)病终后遂无问津(90)者。

15、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16、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

17、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和平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9、快乐语文天地2020中考语文复习知汇总

20、(5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绝处。

四、桃花源记原文翻译注释

1、文言文不同于一般的文章,生僻字偏多又有通假字、多音字等。一般来说课文中都有注释,对于拿不准吃不透的读音,我们还可以借助字典以及网络。

2、E、欣然guī()往F、后suì()无问津者

3、晋太元(1)中,武陵人(2)捕鱼为业缘(4)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7)桃花林,夹岸(8)数百步,中无杂(9)树,芳草鲜美落英(11)缤纷渔人甚异之复(14)前(15)行,欲(16)穷(17)其林。

4、译文: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于是离船上岸,从洞口进入。起初,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数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阔,屋舍都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5、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6、“不复得路”,“规往未果”,这个世外桃源没有再被外人找到。故事最终归于平静。

7、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8、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

9、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10、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

11、桃林的尽头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仿佛有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眼前出现了平坦宽广的土地,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12、②《桃花源记》以为线索,按照桃源,桃源,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13、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14、作者描绘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美好的社会,意图是什么?

15、9不希望受到外人的骚扰或侵袭,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16、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17、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

18、他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19、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sh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0、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五、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

1、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2、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表达了桃园人怎样的意愿?

3、古文名篇|范仲淹《岳阳楼记》全文翻译及解析,值得收藏!

4、但原来,想象的人不止是我们,

5、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

6、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想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7、(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8、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

9、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木兰诗》

10、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12、读着那些“要求全文背诵”的文言文,

13、2021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40首)梳理

14、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15、huò、yǎn、qiānmò、yì、tiáo

16、相逢便问今何世,始觉陶潜是恨人。

17、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

18、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9、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20、C、yuán()溪行D、xún()病终

上一篇上一篇:鸟鸣涧【100句文案】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