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师说原文及翻译【100句文案】

一、师说

1、本微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2、jiē hū ! shī dào zhī bù chuán yě jiǔ yǐ ,yù rén zhī wú huò yě nán yǐ 。gǔ zhī shèng rén ,qí chū rén yě yuǎn yǐ ,yóu qiě cóng shī ér wèn yān ; jīn zhī zhòng rén ,qí xià shèng rén yě yì yuǎn yǐ ,ér chǐ xué yú shī 。shì gù shèng yì shèng ,yú yì yú 。

3、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4、门人李汉曾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韩昌黎集》传世。

5、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张“以文为诗”,作诗力求新奇,且多议论。《全唐诗》存其诗十卷。有诗文合编《昌黎先生文集》。

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7、写下一段段“师”情“话”意

8、本期封面人物:黄元罗男,1982年生,安徽省天长市人,现工作于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和学生社团指导工作。所撰写的各类教育教学论文有近百篇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今日教育》、《辽宁教育》、《教学反思》等省级及以上刊物上。

9、唉,古代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

10、3月13日上午7点半,全体教师进行线下集中的网课教学培训和各年级组的教研活动。全体教师还抓紧时间与学生在平台开展了一次实战演练,手把手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缓解家长对于空中课堂的焦虑情绪。

11、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2、2013年第6期总第28期

13、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1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5、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16、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17、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18、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9、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0、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二、师说原文及翻译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在作者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4、师说新课改语文学习突破系统,名字挺长,不过确实不错,我大概在半年前给孩子买了一套,内容很丰富,而且四大名著等长篇著作也有专家朗读,孩子爱听,从而就爱读了,另外就是文言文和国学经典的学习,本来比较枯燥的,但里边有很多学习功能,就变得好学多了。说实话开始还挺怀疑的,抱着试试看,一千多元也不算贵的想法,目前来看算是选对了吧。

5、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6、师说|且传且习,如砥如砺

7、师说|浦汇“主播”们的多重奏

8、”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9、”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10、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11、《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12、在课堂上书写“铭记师恩”

13、"惑而不从师"的"而"是表转折。"惑而不从师"的"出自韩愈的《师说》,原文如下: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14、(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15、学生书写“铭记师恩”赠给老师

16、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17、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18、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再以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作法;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

19、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20、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三、师说原文

1、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2、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3、我的“空中课堂”0

4、作者分别用“愚”、“惑”、“可怪”来揭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的不正常。

5、QQ群,群友成长的摇篮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9、爱新觉罗·玄烨《古文渊鉴》评《师说》:此文如常山蛇势,救首救尾,段段有力,学者宜熟读。

10、参与师说群,畅聊天下事

11、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12、由于对比的鲜明突出,作者的这种贬抑之辞便显得恰如其分,具有说服力。

13、第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1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5、什么是教育,无数人在追问这个千古的疑虑,却没有一定之答,可以说,它有无数种答案的。每一位成功的老师,都有自己的定义,那是“这一位”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学习经历阅读书籍诸多因素决定的。

1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7、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8、第二层(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19、作者 韩愈 朝代 唐

20、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四、师说原文及翻译一句一句的翻译

1、接着,就分三层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2、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3、线上学习过程中,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自律?及时有效的线上学习评价是关键。通过实践,我发现运用智能工具可以提升学生线上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智能工具的有效使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奖章”颁发、学生个人学习报告……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在线教学的效率。“新式武器”的出现,让我这个信息技术“小白”每天提前1小时就来到班级群,拿出精心准备的预案和课件、电脑、平板与摄像机等“教学神器”一遍遍进行着直播预演。

4、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6、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7、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8、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9、附注,人教社网站改版,本期仅数篇可见。其余文章期待改版后补发。

1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1、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12、如喜欢,欢迎推荐到您的朋友圈。

13、师说|做好“黏合剂”,班级一家亲

14、朱熹《朱子考异》:余观退之《师说》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其言非好为人师者也。学者不归子厚,归退之,故子厚有此说耳。

15、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16、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17、势如风雨骤至,先声夺人。

18、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9、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

20、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五、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

1、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2、有三种对比: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对其子和对自身;对百工之人和士大夫。《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4、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016

5、韩愈《师说》有五百四十九个字。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这篇文章非常有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

6、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7、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真是令人奇怪啊!

8、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9、茶师制茶师傅。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异》:“武夷寺僧多晋江人,以茶坪为业,每寺订泉州人为茶师。清明后谷雨前,江右采茶者万余人,手挽茶柯,拉叶入篮筐中,茶师分粗细焙之”。

10、师说|线上教学的“巡道工”

1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3、师说|诗漾年华,圆梦童心

14、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15、标题敬请注明栏目,配相关照片三张左右,谢谢合作。

16、在这不寻常的节日里献上深深的祝福

17、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与他。

18、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19、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20、师说群,是广大教师在互联网上互动交流的阵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里能听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声音。这是最珍贵的!

上一篇上一篇:亦雁荡具体而微者的微【100句文案】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