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白发三千丈的意思【100句文案】

一、李白的白发三千丈

1、人到中年之后,总有许多感悟

2、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3、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4、大唐天宝十三载,即公元754年,李白自赐金放还后离开长安已经漫游了近10年。这年秋天,54岁的李白从扬州来到安徽池州。池州有一条河叫秋浦,河水澄碧,两岸风景奇异,因此后来河水流经的县就叫秋浦县。李白在这里写下了《秋浦歌十七首》,“白发三千丈”是其十五。

5、诗中“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6、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7、出自:《秋浦歌》其十五李白

8、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9、他从一个仗剑走四方的少年,进入到垂垂老矣的晚年,他的人生理想依然没有实现。

10、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11、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12、其中与李白外貌有关的最有名的一句话,大概是贺知章初见李白的那句吹捧:“此天上谪仙人也。”

13、是的,白发三千丈的李白,身高大概只有一米六。

14、bái fà sān qiān zhàng

15、qiū pǔ gē shí qī shǒu · qí shí wǔ秋浦歌十七首·十五táng dài:lǐ bái唐代:李白bái fà sān qiān zhàng , yuán chóu sì gè cháng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bù zhī míng jìng lǐ , hé chù dé qiū shuāng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6、人生很古怪,十岁的时候羡慕二十岁的无拘无束,二十岁的时候羡慕三十岁的工作稳定,三十岁的时候羡慕四十岁的事业成功,四十岁的时候羡慕五十岁的生活圆满,五十岁的时候羡慕六十岁的身体健康。

17、第十五首诗人写自己因愁而头发变白。“愁”是全诗之眼。一二句与三四句倒装。正常的语序应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经过倒装,使得形象突出鲜明。修辞上还用了夸张、设问、借喻。

18、李白真想逃离这个愁网。他本来打算短暂游历之后即走,但无奈欲去不得去,只好在这个萧条的秋浦久久淹留。何年是归日?他看不到归期,不由得在孤舟上泪落如雨。

19、看同样的白发,在不同的年龄有不一样的心境。

20、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二、白发三千丈的意思

1、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杜甫相遇,结下了亲密的情谊。安史乱起,隐于庐山,后被邀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永王事败,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六十一岁时,欲入李光弼幕府平叛报国,因病返回,次年病殁于当涂。

2、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3、邮箱地址:chitangzhidi@1com

4、我想离开这里,但却因故而去不得;本来打算暂游此地,但却滞留此地而成了久游。

5、“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6、白发长达三千丈出自唐代李白《秋浦歌其十五》。

7、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8、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客居秋浦(在今安徽贵池县西南的水乡地区)时所写。他这时已经临近晚年,有感于自己的日益衰老而写下此诗。

9、“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10、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11、李白是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以惊世骇俗的笔墨,奇特丰富的想象,创造了瑰丽奇伟的意境,又毫不矫饰,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12、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13、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14、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15、“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16、在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中,开篇的马屁结束之后,李白开始自荐,谈及出身与外貌,他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从这里看,对出身和身高,他是有几分自卑的。

17、李白没削弱啊,只是技能不回血,把握好两不可选中一样牛叉的,再说削回血,整个刺客都削啊,按以前打法,刺客基本都站不了多久的,主要是打法要更改了,操作大了,还有一点,是人在操作角色,不是角色操作人

18、(出处)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19、但世人是如何知道这一点?这当然是李白自己说的。古人初见面,第一要做的自然是互道名字出身,李白见了贺知章,当然也会给他讲讲太白金星的故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贺知章回一句“此天上谪仙人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2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秋浦歌

1、不对,这个太嫩,没有胡须,古人不喜欢。

2、táng dài:lǐ bái

3、其实,未来的路如何凶险困顿并不可怕,因为还可以拼搏,还可以有梦;可怕的是,我们一眼能从现在看到死亡,看到“无可奈何花落去”,看到“暮年万事付乾坤”。

4、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5、何不乘此舟直升云天去一览明月,一边看赏两岸的鲜花,一边在舱中饮酒呢?

6、(鉴赏) 把一头白发连接起来,长度就有三千丈; 满怀的离愁,就像白发一样长。原诗是在极力描写离愁的深长。“白发三千丈” 除了用来形容深长的离愁以外,当人为情所苦,或为事业烦心时,也常用这句诗来形容内心深深的痛苦。“白发三千丈” 是李白的一种夸张手笔,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作为夸张笔法的典范。三千丈的白发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但在艺术上是可以为人接受的,因为它指的是诗人心中的忧愁,而且,它的涵意,也比一般的意象,显得具体而富于形象。

7、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鸣,连附近的小黄山也愁白了头。

8、这一切,还得从一个女人说起。

9、醉上山公马,寒歌甯戚牛。

10、全文赏析: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11、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12、鸟道是高山峭岭人迹罕至之处,又有逻叉横其间。水上有鱼梁矶。水流湍急,乘舟过此,但觉山花拂面香。

13、yuán chóu sì gè cháng

14、“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很多时候,人的审美其实是和社会地位相关的。在古代,没有胡须的男人,会给人一种不可靠的感觉,而黑面自然也容易让人与社会经济地位低下联系起来。

1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情调。“白发三千丈”则以大胆而奇特的夸张,极言诗人的愁之深重。这样夸张的比喻,将无形而抽象的愁苦化为具体而实在的白发,让一切变得真实可感。一个满头白发、容颜憔悴,满腹愁绪的人物形象,就立刻呈现在读者面前。

16、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17、人们常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但是你可曾想到,在浪漫的背后,李白还有一颗赤诚忠贞的红心。

18、李白当时虽不在长安,但也十分忧国忧民。升平之时,纵然个人仕途失意,但还是有希望的。眼看天下大乱,年过知命的他更加感到此生已矣。

19、hé chù dé qiū shuāng

20、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四、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无论如何,身高不高,五官比较特别的李白的长相和帅没有关系,单论气质也不算潇洒。但他的写诗的才华实在太惊艳,飘逸灵动,而且往往一气呵成,再加上出生时的传说,人们总喜欢将其与仙人联系到一起。

2、秋浦歌(其十五)作者:李白年代:唐báifāsānqiānzhàng,yuánchóusìgècháng。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búzhīmíngjìnglǐ,héchùdéqiūshuāng?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3、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4、『与122000位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5、秋浦的另一奇景是山高水急。《秋浦歌》其十一曰:

6、第十一首诗,诗人选择了两块不寻常的岩石,描写它们雄奇峻峭的姿态,绘制了一幅十分壮观的画面,倾诉了诗人对秋浦山水的爱慕之情。

7、首先是水车岭。《秋浦歌》其八曰:

8、李白一生在安徽的宣城和池州客居数年,在秋浦、九华山、黄山附近多所流连。听到夜间白猿的长啸哀鸣,李白感觉就连黄山也要愁白了头。在如夜色一般弥漫的愁情中,溪水好似那令人肝肠断绝的陇头流水,鸣声幽咽。

9、再后来,爱上宋词,喜欢在宋词带来的画意里驰骋和徘徊,而一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最让我喜欢的却是一曲“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种温馨一幕感动了许多人,以至于千年之后,我们还在传唱一首歌,歌中唱到: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白发,此时是一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祈盼。

10、但画像所能呈现的,也就只能到这个地步。国画的画法,真的很难再现一个人的真实外貌。对于现代人而言,基本等于什么信息都没有。

11、顾名思义,秋浦即秋之水滨。李白说秋浦一年四季都像秋天,十分萧条。这么说并非由于他写这首诗是正值秋天,李白一生三游秋浦,并不都在秋天。

12、唐代的一尺,约合现在的30厘米,七尺约合两米一。只是人们所谓的“七尺男儿”,用的是唐以前的标准。春秋战国开始,人们便习惯于用尺来展现人物的身高,“邹忌修八尺有余”,从周到两晋,尺的长度变化不大,约在23厘米到24厘米之间。邹忌的身高,大约在一米九左右,是个标准的高富帅,所以妻妾成群,都还竞相夸他漂亮。而“七尺”约在一米六二到一米六八之间,是那个时代男子的普通身高,所以后来,人们开始流行用“七尺”借指男人(如陆机的“昔为七尺躯”)。这和“丈夫”一词的来历比较近似,商代“尺”的长度,远低于后来的春秋战国,一尺接近于现在的十七厘米,所谓的丈夫,也就是大约一米七身高的男子。

13、第十三首诗,写江南水乡之景和民间采菱男女之情,也是先写景,后写情,而景和情又是相互关联、渗透、交融的,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语近情逸,令人神远。

14、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15、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

16、(5)明镜:明亮的镜子。

17、白发bai第二声fa第四声三千丈san第一声qian第一声zhang第四声缘愁yuan第二声chou第二声似si第四声个ge第四声长chang第二声

18、而且,封建时代的文人,无论是互相贬损还是吹捧,都是非常厉害的。

19、第七首诗可以说是这十七首诗的纲领,它真挚深切地抒发了诗人畅游秋浦时的心境。诗中以山简、宁戚、苏秦自况,抒发了自己抱负、境遇和不平。

20、(4)个:如此,这般。

五、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朝如青丝暮成雪都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1、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李白的诗里,许多意象在不停的变幻,“明镜”这个词频繁出现。

2、遗憾的是,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里面对历史人物外貌的记载极其有限。特别是欧阳修主持下的《新唐书》,对行文简洁的要求到了极其苛刻的地步,简直是除了最基本的资料,恨不得全都删减。

3、。天空好像要随着大石一道倾倒下来,山石上的松萝兔丝在顺水飘拂。

4、如果您喜欢这首诗词,点击右上角选择“分享到朋友圈”即可分享给朋友。

5、在《李翰林集序》中,见到自己的偶像,魏颢少不得来一番外貌描写:“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而束带,风流蕴藉!”

6、据古代的地理志记载,水车岭陡峻临渊,岭下江水奔流冲激,长似桔槹之声。李白看到的水车岭奇在哪里?它好像一块巨石即将从天上堕下,由于山岭呈倾倒状,那些寄生在岭树上的寄生草,便垂在水面顺流漂拂。

7、我对白发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也可理解了

8、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9、其次是江祖石。江祖石是一块横出水际的石头,高数十丈。《秋浦歌》其九曰:

10、这时候又想起来李白,李白写“白发三千丈”的时候,大约人生也就是我这样,接近天命之年,所有的豪情和梦想已经不在,所有的青春和情怀已远,来时的路崎岖蜿蜒,后面的路一览无余。

11、这世道就是这样,若是全白了,反倒是被称为“一头银发”,大师一级;若是再帅一点,像吴秀波那样,靠一头花白也说不定能中年爆红,成了人见人爱的大叔,这怎么着都有“因祸得福”的感觉。

12、看来即便在粉丝面前,李白也不能算帅,目光炯炯有神,嘴巴张开的时候很大(哆指张口貌),就跟饿虎一样。这好像离帅还有着遥远的距离。而古人所谓的“风流”,是指文采风流,蕴藉更是形容人宽和内秀,和相貌关系不大。

13、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

14、“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15、客愁不可度,如何是好呢?自古登高望远可以遣怀,李白于是登上大楼山。可是登高朝西一望,他立刻想到长安此时民不聊生,国家边防失利,内乱一触即发。山下的江水在平静地奔流,江水永远奔流。这一刻,李白看见了江水,江水会记得他这个人吗?江水朝扬州方向流去,想起此前在扬州的朋友,李白不禁潸然泪下。

16、赏析: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写这首诗时,诗人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17、好吧,身高不够,气质来凑嘛。

18、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19、点击上方诗书海海关注我们

20、此诗虽是描写暮年悲白发,但用笔流畅,如行云流水,仍见洒脱。诗中一夸张,一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极深的印象。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孤独地坐在明镜前,木然看着自己满头白发的情景宛如就在眼前。

上一篇上一篇:清明古诗一首 罗健【100句文案】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