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100句文案】

一、夜归鹿门歌

1、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2、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3、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4、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5、每一次(分享),每一条(留言),都是您对我的鼓励!

6、看到孟浩然的诗《夜归鹿门歌》,首先让我想到了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7、前两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解答:孟浩然从尘世归,归向鹿门山这个隐居之地。“归”本来应该是从他乡回到故乡,从官场回到自然,从外回到内(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孟浩然在这里却把从尘世走向隐居看作是“归”,这是为什么呢,他为何而归呢?

8、《夜归鹿门山歌》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

9、⑺、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10、龟鹿二仙胶方歌:《医便》龟鹿二仙胶,人参枸杞熬成膏,滋阴益肾填精髓,“精极”用此疗效高。在使用中要牢记住此歌,其用法与作用就不会弄错了。

11、“岩扉松径长寂寥”,既然是隐居,应该以人烟稀少的清净为妙,如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以“人不知”的禅静展现出自己精神世界的超然。但孟浩然却慨叹“长寂寥”,如果人来人往岂不成了旅游景点了,哪里还是什么隐居呢?

12、人“向江村”的“争”“随”,我“归鹿门”的“亦”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与世人完全不同。

13、释义: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14、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15、《夜归鹿门山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16、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17、诗题为“夜归鹿门歌”,表示人行为的是一个“归”字,向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从何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而归?

18、shānsìmíngzhōngzhòuyǐhūn,yúliángdùtóuzhēngdùxuān。

19、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20、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二、夜归鹿门歌阅读答案

1、意象:山月、烟树、岩扉、松径

2、指导意见:小孩在夜间哭闹可能是缺钙了或是夜间想吃奶或者大小便再是胃肠道不舒服或是睡觉的环境不舒服(温度、湿度、钙的多少)等,注意观察看看看是什么引起的,对症治疗吧.祝好医生询问:

3、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

4、孟浩然此时就站在“山寺”和“渡头”的分界处,他望向这两个方向,心中却早已做出来选择。“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他就像弗罗斯特一样背对人群,选择了一条“人迹更少的路”。与弗罗斯特不同的是,孟浩然没有伫立和彷徨,他为自己的选择沾沾自喜。夜幕笼罩大地,但月光为静谧的夜撒上一层薄薄的光,“鹿门月照开烟树”,山路竟然没有通常在夜里行走的崎岖艰难,除了诗人对这条路的熟悉之外,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诗人对自己选择的骄傲和自得。在月色和树影交织的斑驳中,脚下的路似乎更加清晰。

5、《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6、首联: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争”字用的比较好。“争”为“争夺”之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争”字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7、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8、找老公谈谈,把你的疑问都说出来,听听他怎么说,自己胡思乱想是没有结果,有时伤了自己,也误会了他,如果有难以启齿的,那就和自己说这是你们最后一次谈话,没有什么是不能说,不能问的了

9、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10、每句之间的停顿要短,每两句之间的停顿也不能长,行云流水,明快畅达。

11、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拒绝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12、尽管有不同的理解,说诗歌暗含诗人不平之气,但我以为如有不平怕不是真正的隐士情怀,恰有一份羡慕不得的寡淡,与诗情不符。

13、《归嵩山作》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描写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恬静淡泊的闲适心情。

14、孟浩然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他属于委婉派,有时候也属于豪放派的诗人,他的诗都是比较受后人尊敬的。孟浩然这首《夜归鹿门歌》,从这首诗中可以体现出孟浩然的远大抱负。

15、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16、而“岩扉”只是狭窄的石道,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门,将其看成是门,是人将社会的事物向自然投射的命名现象。岩扉与真正的门的区别就在于无法关上,就像一个始终敞开的大门,意味着接纳。

17、出自朱宝清《古体诗诵读》(语文出版社)

18、在看文章之前,请点开音乐,愿你的生命活成天籁!

19、⑹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20、杜甫绝句与夜归鹿门歌区别为:写法不同、心情不同、隐寓不同。写法不同绝句:绝句先写草堂,举其四景,再写诗人对生活的朴素要求。夜归鹿门歌:夜归鹿门歌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心情不同绝句:绝句寓含着诗人的淡泊心情。夜归鹿门歌:夜归鹿门歌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隐寓不同绝句:绝句隐寓了诗人身居草堂而对成都局势的担心情状。夜归鹿门歌:夜归鹿门歌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三、夜归鹿门歌原文

1、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

2、“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实践活动,挖掘与诠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引领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更加广泛深入地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3、|摘记|本文约计3500字,阅读全文约6分钟。

4、在孟浩然面前也摆着两条路,“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一条路指向悠远的山寺,另一条通向喧闹的渡头。两个地方都发出声音,但一个宁静,一个喧闹,对比强烈。“深山藏古寺”(赵佶),“山寺”代表的是远离尘嚣的禅寂之地,人们可以听见那在山林回响悠扬的钟声,但却看不清楚它的全貌;“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张泌),“渡头”类似于现在的码头或者车站,是人群短暂停留,喧闹嘈杂的地方,代表的尘世的纷纷扰扰的生活。

5、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6、孟浩然站在世俗和隐逸的分界线上,将隐未隐,欲仕不得仕,纠结着犹疑着,不管选择哪一个方向,他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惆怅,心中惦念着另一种选择,因而总是做不彻底。

7、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8、全诗质朴清新,自然天成,尤其是中间两联,移情于物,寄情于景,意象疏朗,感情浓郁,诗人随意写来,不见斧凿之迹,却得精巧蕴藉之妙。扩展资料《夜归鹿门歌》文学赏析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9、——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10、“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11、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12、⑺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13、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14、这个比较同样适合于这两首诗。 《夜归鹿门歌》

15、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16、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17、思考:荒谬的“感恩教育”?

18、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19、既然已经归向鹿门山,孟浩然又为何还“自来去”呢?显然这里的“归”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不断从尘世到鹿门山,又从鹿门山到尘世,这样来来去去。唐诗研究专家陈贻焮认为孟浩然的此诗作于其早年在鹿门山隐居时,其隐居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闭门苦读,“为学十三载,闭门在汉阴”,“昼夜常自强,辞赋颇亦工”,“谁能为杨雄,一荐甘泉赋”;二是为自己积攒名声,在“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盛唐,终南捷径确实是一条很好的路径,“‘隐居’,除了为应试做准备外,本身也有着积极的入世意义……这种‘隐居’可以造成名誉,于进于退都有利的”。(陈贻焮《谈孟浩然的“隐逸”》)

20、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四、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1、诗歌哪一句点题?余亦乘舟归鹿门。

2、(标题“归”内涵: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之路到寂寥自然的隐逸之路。)

3、《夜归鹿门歌》是唐代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人通过夜归鹿门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怀。这首诗的特点,用“寂寥”二字可以概括,隐士生活,景色清幽,心境恬静。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笔法顺畅自然,意蕴深厚。

4、教学札记:一曲爱的悲歌,我如何教《长恨歌》

5、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6、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7、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

8、这是一首歌行体诗,但通篇只是把夜归的行程一路写下来,不事铺张,使用了歌行体的蝉联句法,写得如行云流水般畅快,韵味却醇美深厚。此诗还有一个特点,风格虽然平淡,但诗中的自然景物的形象却是活泼生动的,诗人也似不断地在他所描写的自然环境中穿梭,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诗人的行踪或者其情感的波澜起伏。诗中描绘的景物:日暮时苍凉的钟声,人影绰约的平沙远渡,似一弯新月的江畔小舟,朦胧月色下迷迷茫茫的烟树,让我们觉得那样美,那样亲切,仿佛置身于烟波浩渺中。

9、《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10、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

11、从诗歌前后的对比中看诗人有没有对世人的鄙视?难点

12、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13、思考:面对应试教育,教师应该坚守什么?

14、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15、出自《夜归鹿门山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

16、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7、从“亦”字不难看出诗人超脱自在的情感,表明诗人与世人各走各的,殊途异志,两不相羡的自在。这也正是诗人的可贵之处,没有愤激之语,却是世人返家,我归鹿门,各有所爱的超脱自得之志之趣。

18、别人眼里的迷离寂寥甚至凄苦之景,在诗人眼里是怎样的感受?结合文本试分析。

19、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20、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五、夜归鹿门歌理解性默写

1、rénsuíshāànxiàngjiāngcūn,yúyìchéngzhōuguīlùmén。

2、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3、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4、家长会发言稿:为什么我如此执着?(附家庭教育推荐书目)

5、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6、许锡良:谁把孩子逼向了应试教育?

7、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

8、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更好的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9、⑻、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10、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11、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12、春晓孟浩然《春晓》春晓①(唐)孟浩然春眠不觉②晓,处处闻啼鸟③。夜来④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夜归鹿门歌年代):唐(作者):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内容)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13、教学目的: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14、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15、lùményuèzhàokāiyānshù,hūdàopánggōngqīyǐnchǔ。

16、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17、课后习题处理:难题

18、谓避世离俗,隐居不仕。典出《后汉书.逸民传.庞公》:后汉襄阳高士庞德,居住在岘山之南,夫妻相敬如宾。后荆州刺史刘表三番五次请他出来做官,都被拒绝。后庞德携妻儿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复返。宋.陆游《初秋书感》诗:“马革裹尸违壮志,鹿门采药卜幽期。

19、孟浩然由山径进入岩扉,到鹿门山隐居,通过进入的动作也就把喧闹的尘世关在门外了。

20、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上一篇上一篇:示儿宋陆游【100句文案】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